府 城 總 爺 街 

總 祿 境 廟 誌

           據耆老相傳本廟創建於明鄭時期或云更早,我總祿境福德正神昔未有廟,先民來台灣開墾時於禾寮港北岸過坑仔建簡易茅屋奉伺福神,迨自明永歷37年清康熙22年6月(1683)清將施琅奉命攻台,同年8月18日鄭克塽率領文武百官降清,隔年23年5台灣正始納入清朝版圖,首任台灣總兵楊文魁,於康熙25年台灣府城鎮北坊尖山北麓建立台灣總鎮署,在總鎮署經本廟旁至禾寮港北岸漸漸形成一條街時稱為過坑仔街,至康熙50年間過坑街因總鎮署官兵進出市街必經之路而更名為總爺街,本廟於康熙年間由總爺街軍民鳩資,將簡易茅屋改建為廟宇形式,廟名為總爺街福德祠。
           據清乾隆17年重修台灣縣志卷六祠宇至記載,文廟土地祠,文武各衙門左俱有土地祠,居民所祀土王曰[福德祠],在鎮北坊六:禾寮港街、總爺街、熟皮寮、赤崁樓左、粗慷崎、林投井,在在有祠,每歲二月二日、八月十五日沿戶鳩資演據,張燈慶讚,亦春祈秋報之意,由此可知本廟為[總爺街福德祠]與位於總鎮署轅門邊土地祠今(鎮轅境頂土地廟)區分為民建與官建之祠。至同治10年(1871)由總爺街境民發起捐款重建,光緒年間再度修葺,日據時昭和6年,(民國20年)由總爺街崎仔腳集應道壇曾賜道長發起境眾鳩資重建新廟宇,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轟炸本市時本廟略損壞,台灣降復後民國47年由當時高齡77歲管理人曾賜老道長再度發起境眾鳩資重修廟頂,並重新油漆,廟貌煥然一新。

       清朝的政策與腐敗造成清兵無力防禦府城,嘉慶、道光年間府城防禦的工作漸由郊商與義民、民團組織取代,近而以廟為中心形成境與聯境的組織,本廟參與境的組織時將總爺街福德祠形成一廟(街)境,廟之名稱亦更為總祿境,成為以廟(街)為境的特殊現象,本廟於府城聯境組織中屬鎮北十八境之一。

本廟於清道光十年重興大天后宮碑記中落款廟名為總祿境(此碑記現存於大天后宮內)

    本廟從明鄭時期過坑仔軍民建茅屋奉祀《福德正神》為創建時期、歷經總爺街福德祠時期、總祿境時期、日據時期至今歷經三百餘年,雖避開日據時期日本人的政治破壞,但也逃不過市政府的都市計畫而被迫拆遷的命運。

本廟現況 忠義路 3段 41號

 本廟舊址於崇安街(舊稱總爺街)51號

       民國72年市政府開闢忠義路三段時,本廟適當其衝被其徵用而被迫拆遷,本境同人因念神無以安,民何能富謀祈福,經由當時管理人諸善信大德努力之下於同年在離舊廟約20公尺處(忠義路三段41號現今本廟廟址)重建新廟宇,並於民國73年歲次甲子恭迎本廟主神福德正神與列位尊神入廟安座,再續古廟萬年香火.
      民國79年歲次庚午冬在本廟第一屆管理委員會諸位委員先生與境內外諸善信大德同心合力之下,舉辦歲次庚午年三朝慶成祈安建醮大典,並在民國80年元月27日,庚午12月12日恭送廣信府張府天師列位尊神回鑾繞境大吉,本次慶成祈安建醮,在本宮諸位委員先生與本境眾鋪戶,境外諸善信大德同心協力之下,雖得神靈默佑,而交誼境合力實多,使這次三朝慶成祈安建醮順利完成,功德圓滿爰逑敖言以表厥宮云爾.